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那么正月三十习俗有哪些?以下是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七的习俗大全。
初一占三元,欢喜过大年
初一零点发纸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吃饺子
零点后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初一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了“团拜”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手机短信拜年、QQ、微信拜年等。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云:“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我们中华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严格意义上春节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这被称为“满堂红”。吃过早饭,就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拜年。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即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度朔山上的天鸡,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门窗上画的鸡,就是象征着天鸡。古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鸡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故而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这一风俗禁忌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年初一禁忌多,不过各种习俗和禁忌,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不必过于执着,其首要是讨吉利、得彩头,大家掌握了,一是注意,二是一旦破了忌,可以通过口彩来化解,免得落个春节不快乐,没有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好气氛。
正月初一的忌讳,上篇文章里,除夕的禁忌已经说了不少,这些在初一也是一样的,本篇将就大年初一再补充说明以下注意事项:
1、初一头件事,注意安全,要注意小朋友放鞭炮,注意防止火灾事故,如有不小心的碰伤之类事情发生,要说“大年初一第一天,碰撞是要赚大钱”化解。
2、初一要有新气象,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注意穿上新鞋子。戴新帽加官晋级,穿新衣称心如意,脚上穿上新鞋子,一切邪事踩脚下,万事如意。
3、初一不能拿东西出门。特别是水土不能流失,因为水土为财,一年之首日,流失水土,等于此年财运不佳。记着自己带出去的东西一定要带回家来,不要随手丢弃。
4、初一的早饭,一定要注意,不能夹生、不能不够吃,做饭熟了顺,生了则一年事事不顺,干事半途而废。饭做多一些,早上的饺子有剩余,一年的金钱有节余。
5、初一忌五更提名,禁忌天亮前大声说话、呼唤姓名或催人早起。若呼人早起,只能用爆竹或其他响动来惊醒,否则被提名叫醒的人会得红眼病及一年都让人催着干活,辛苦劳碌。最早起床的人,一睁眼,不说别的话,要念:五更歌谣,歌谣云:“起五更,拍炕头, 银子钱,往家流。 起五更,拍坑帮, 银子钱,往家装。起五更,摸炕沿, 有的是,银子钱。 起五更,摸水瓮, 喝凉水,不生病。 起五更,摸摸锅, 吃饱饭,子孙多。”
6、初一要起早,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7、初一忌睡懒觉,忌睡午觉,这一天忌讳躺在床上。,躺在床上是卧床不起,“初一卧床犯大忌,小鬼邪病找上门”,忌睡午觉,俗有“男人睡午觉,田畦会崩坍;女人睡午睡,炉灶会塌陷”。
8、初一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9、初一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不能让别帮自己开抽屉等,否则会掏走财运,一年容易被盗和钱财流失。
10、初一忌讳去有丧事的家庭拜年。家有老人去世,三年内还要回家过年,外人初一更不能去,否则会冲撞,自己也因初一染阴气,一年得阴病。
11、初一忌请医生看病,否则,象征一年到头都要生病。医生也忌讳在正月初一出诊,会不吉利。当然值班坐诊是节日加班,没有不吉利的。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12、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金额要是偶数,否则不吉利。
13、初一忌啼哭。啼哭是“歹头彩”,兆示疾病、凶祸。“大年初一哭啼啼,疾病凶祸缠上身”
14、初一出门回来忌空手而归,要抱一束柴禾进家门,见家人抱一抱柴禾进家,一家人要马上打开大门,一连声地叫:“柴(财)来家啦!柴(财)来家啦!”柴与财谐音,祈愿新年财源茂盛。
15、初一忌动针钱。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古时候初一女人一般足不出户,相对空闲,但不能做针线活,否则大忙耕田下地会遭“泥钻子”刺手凿脚。 雨水来时,大垮崩缺难于耕种。
16、初一忌洗脚。脚要在大年三十晚洗好,但初一奔忙一天,也难免起汗湿脚,虽有汗也不能洗,否则会造成来年事无巨细皆如水洗,徒劳无功。
17、初一忌吃面条。吃面条是开错头,一年做事会无头无绪,没有好的结果。“女人在家梳头,男人在外流油。”初一早起,女人不得用梳子梳头,只能用手理,否则就会造成家中损财等不吉。
18、初一烧头香要注意礼节:用心拜,动作能够懂最好,不懂也没关系,思想一定要集中,先瞌三个头,瞌完头插香的时候在心中讲“我xxx大年初一早上给观世音菩萨和所有菩萨请安献早香,请观世音菩萨保估我xxx”起来后许愿,讲事情,讲完了再瞌三个头。记住瞌头前一定要先看看菩萨再跪下来,不能穿拖鞋拜佛,不管图腾是什么颜色,不能穿黑衣服,穿黑衣服会带来不好的运气。
大年初一,喜气洋洋,不过古时候忌讳也多,现在保留的也很多,各地习惯也不尽相同,实难备记。很多禁忌没有科学依据,但也纯朴地表现了人们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