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育儿 > 3-6岁 > 成长 > 3-6岁儿童饮食 > 正文

双胞胎吃生鸡蛋险丢命 孩子吃鸡蛋要注意什么

2017-06-19 10:43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这两天,鸡蛋又成了网络热门话题。话题主角是一对2岁双胞胎,因为和家人一起吃寿喜烧,尝了沾有生蛋液的涮肉,导致患上败血症,高烧4天住院十几天才转危为安。那么孩子吃鸡蛋要注意什么呢?

  鸡蛋大概是我们身边最物美价廉的食物了,营养丰富,价格美丽,老少咸宜。什么鸡蛋羹、水煮蛋、鸡蛋饼、鸡蛋面……样样都是宝宝们的至爱!

孩子吃鸡蛋要注意什么 孩子吃鸡蛋 哪些鸡蛋孩子不能吃

  但是吃鸡蛋的方式不对,不仅吸收不到营养,还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宝宝的健康

  前几天,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

  台湾双胞胎吃生鸡蛋险丢命

  台湾一对父母在家吃寿喜烧(日本的一道菜名,将食物加入汤底中烧煮至熟,然后捞起蘸生鸡蛋食用),结果2岁的双胞胎吃了涮肉蘸生鸡蛋后感染了沙门氏病菌,引发败血症,连续4天高烧39度,经过医院14天的治疗,孩子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无法想象这对父母是如何度过这煎熬的14天的,但朵妈想,他们一定不敢再冒险给孩子吃生鸡蛋了。

  而在我国民间有“吃生鸡蛋可治疗小儿便秘”的说法,并且有人验证过确实可行,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让孩子生吃鸡蛋,便秘这个问题的确会“暂时消失”,因为孩子的肠道感染了生鸡蛋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活性物质,“成功”腹泻了!

  (艾玛,“便秘”变“腹泻”,有这样治便秘的吗?)

  生吃鸡蛋导致孩子“腹泻”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因此引发各种并发症,如前面提到的败血症、尿毒综合征、血性腹泻、急性肾衰甚至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

  因此,无论何时,都不建议家长给孩子吃生鸡蛋。

  那么,孩子怎样吃鸡蛋最健康?

  ▪ 确保煮熟,蛋黄完全变成固体,并且尽快吃掉;

  ▪ 过餐的鸡蛋不要给孩子吃;

  ▪ 适量吃,对鸡蛋不过敏的孩子,每天吃1个鸡蛋为宜;

  ▪ 如果给孩子吃荷包蛋,记得要双面煎,以确保鸡蛋完全被煮熟。

孩子吃鸡蛋要注意什么 孩子吃鸡蛋 哪些鸡蛋孩子不能吃

  这些鸡蛋也不宜给孩子吃!

  ✘长斑的鸡蛋

  外壳上有斑点的鸡蛋,很可能感染了细菌,尤其是沙门氏菌,不宜再食用;如果剥壳后看到蛋白或蛋黄上有斑点,说明鸡蛋已经不新鲜了,也要果断扔掉。

  ✘裂纹蛋

  如果鸡蛋因碰撞、挤压等原因产生了裂缝,细菌就很容易污染蛋清和蛋黄,若放置时间较长就不宜食用。

  ✘散黄蛋

  散黄蛋多半是放置时间过长的鸡蛋,或者是经过强烈的震动或摇晃的鸡蛋,很可能会受到细菌或霉菌的侵入,蛋液容易混浊、有异味,特别不建议食用。

  ✘发霉的鸡蛋

  如果天气比较潮湿,或储存方式不对,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鸡蛋表面会略有发霉的迹象,是不是擦掉这层霉就能放心吃了呢?不!蛋壳的表明会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气孔,若鸡蛋的表明已经长霉,很难保证里面会不会受到影响,最好还是不要吃。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坏蛋”,还有些食物也可能会使孩子发生中毒反应。

  敲黑板!这些食物也不能给孩子吃!

  1、未煮熟的肉类、豆浆及豆科类蔬菜

  •没完全熟透的肉:可能会残留的细菌或寄生虫,进食后轻则导致腹痛腹泻,重则导致寄生虫感染。

  (类似“女子脑中取出3厘米活虫,疑吃了没煮熟的猪肉”这样的新闻简直不要太多!)

  •豆浆:豆浆加热到85℃左右会出现“假沸”现象,但此时的豆浆并未完全煮熟,仍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有毒物质,需开锅后再煮5分钟左右,才能避免出现中毒情况。

  •豆科类蔬菜:如四季豆、扁豆、菜豆、刀豆等都不适合生吃,需完全煮熟透,否则其中的皂素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

  营养专家表示,生吃食物不会更营养,并且其中的安全风险相当高,尤其对儿童、孕妇、老人及体弱者。

  即使是健康的成人,在考虑生吃某种食物的时候,也要仔细考虑,谨慎衡量。

  2、发霉的食物

  夏天天气热,食物特别容易变质,出现霉变的情况。这时,是不是把霉变的部分挖掉,剩下的就能继续吃了呢?不是要从小教育孩子得珍惜粮食吗?

  然而节约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虽然我们肉眼只看到食物的一小部分发生了霉变,但实际上霉菌产生的细胞毒素会在食物里扩散,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比如,霉变的玉米或花生中,很容易产生黄曲霉素,其毒性比砒霜大68倍,是臭名远扬的致癌物,还可能使人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虽说并非所有发霉的食物都有毒,但是有的发霉食物一旦毒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可能有致命的风险。

  所以,任何食物进口之前,要检查有没有变质或发霉,要是发霉了,建议还是扔了吧!

孩子吃鸡蛋要注意什么 孩子吃鸡蛋 哪些鸡蛋孩子不能吃

  3、长芽的土豆

  土豆变成黑绿色或发芽时,其所含的龙葵碱会大量增加,人体摄入龙葵碱0.2-0.4克就可引起食物中毒。如果一次吃进200毫克龙葵碱(约吃30g已变青、发芽的土豆),经过15分钟-3小时就可发病。

  所以,妈妈们在给宝宝吃土豆时要注意了,一定要挑选新鲜、外皮没有伤口的土豆,这样才能让宝宝更放心地吃。

  4、野生蘑菇

  出于对野味、原生态食物的喜爱,很多人喜欢到户外、野外采摘新鲜蘑菇。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未能准确分辨野生蘑菇的种类,极容易发生中毒事件。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发现的3000多种蘑菇,大约有400种带毒,也就是说,毒蘑菇的比例高达13.33%!

  食用野生毒蘑菇,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出现胃肠炎的症状。情况严重时能出现中毒性肝炎,甚至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人死亡。

  叮嘱各位妈妈一句,千万别带着冒险的心理给家人、孩子尝试任何一种野生蘑菇,市面上各种可食用的蘑菇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饮食需要了,可千万别拿生命安全来冒这个险!

  5、鱼胆

  我国民间流传着“鱼胆可治咳嗽”、“吃鱼胆能降火”等说法,有些听信了谣言的家长会蠢蠢欲动,准备给孩子吃鱼胆。

  打住!别被谣言推上了悬崖!

  研究发现,我们非常熟悉的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武昌鱼等,它们的胆汁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最毒的是鲫鱼的胆汁。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鱼胆!

  这类鱼的鱼胆中含有一种叫做鲤醇硫酸酯钠的有毒成分,会导致肝、肾等脏器损伤,此外还含有寄生虫。如果成人或孩子发生鱼胆中毒,短期内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严重时会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当然,不是所有的鱼胆都有毒,有些鱼的鱼胆已经证实对人体无害,但吃了对人体也没什么特别的好处,味道还苦苦的。

  因此,建议妈妈们给宝贝吃鱼的时候,第一步先摘掉鱼胆吧!

标签阅读:
双胞胎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