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条件好不一定就能赢在起跑线上
近来,辽宁一名6岁儿童炒股赚了一大笔钱,父母说要把她打造成“炒股天才”;还有一名9岁男孩的演讲视频在网上热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其父打算把孩子培养成“演讲家”。对于这些“造星”式家庭的教育,舆论莫衷一是。
一位母亲曾跟笔者说:“如果时光能倒回15年,我只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正常、幸福的人……”因为她的“苦苦相逼”,读高中的孩子由于达不到父母要求,进而抑郁厌世。
确实,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崇尚“才能论”和“分数论”,很希望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很多孩子3岁就开始学弹钢琴,证书一级一级考上去,每周都要上课,每天要弹两三个小时以上。
还有家长追冷门,不问孩子是否有兴趣,让他们学围棋,定下职业棋手的目标,强迫孩子坚持。至于“分数论”,则更普遍。
照着成功模式培养孩子,其实是培养标准出了问题,即单一化。其实,孩子成长有很多评判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尚,行为是否有创造力,有没有吃苦精神等,而不仅仅是考了高分、成了“小小××家”。
相比之下,一些名人的“育儿经”就很实在。李开复在女儿进入大学后,并没有要求她“找一份高薪工作”,而是告诉她要“多交几个朋友”、“以诚待人”;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没有让儿子参加各类辅导班,没有对他的学业有所要求,而是鼓励他“做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学会快乐生活”。
- 上一篇:80后爸爸要如何育儿?
- 下一篇:明星妈妈的育儿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