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处于农历十一月,时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天又逐渐变长。冬至,也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到来。所以,自古至今,礼俗众多。
祭祀。冬至日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祭天,二是祭祖。最早记载祭天的 《周礼·春官·宗伯下》说:冬至日,大司乐要在地上的圜丘(天然圆形的山上)奏乐,演奏六次,则天神降,可以礼神。之所以在“圜丘”上祭祀,是因为“圜丘”象征天圆。具体的祭天仪式记载最详的是 《东京梦华录》。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现在东汉的《四民月令》一书中,据该书记载说,是日,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也记载说:冬至日,要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明清时代,冬至祭祀更加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绝事·拜贺。“绝事”,就是断绝一切事情,把冬至作为一个息事宁人的特殊日子对待。《吕氏春秋》:“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遮蔽)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行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主张君子要在冬至日斋戒,禁绝各种欲望,身心安定,达到身宁事静,以待阴阳的转化。古人认为,冬至是死而复生的关键点,因此,冬至绝事、安身静体便是模拟死亡,以待回归。这是古老农事信仰的反应。
数九·献鞋袜。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由寒冷变暖的转折时期,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即八十一天的风俗,谓之 “数九”。数九风俗,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一书,讲南朝“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所以,“数九”之俗,意在消磨沉闷而寒冷的冬天,企盼春回大地。此后,历代沿之,并产生了类似于 《九九词》、《九九歌》等歌谣。明朝时,还流行过木板年画《九九消寒图》。早在汉朝时,就流行冬至日儿媳妇向公婆献鞋袜的风俗,《中华古今注》:“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献姑舅。”此后,历朝承之,直到清末,此俗还盛行于北方,光绪《荆州府志》记载:“袜之献姑舅,仪如北地。”那么,为什么在冬至日儿媳要向公婆献鞋袜呢?曹植在其《冬至献袜履表》中说:“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原来,贡献鞋袜是为了“迎福践长”,以图祓厄迎福,生命得以长久。
另外,冬至日还有测日影、添线、飞灰、履长等习俗。
- 上一篇:冬至时节 饮食养生要点
- 下一篇: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