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育儿 > 分娩与产后 > 坐月子 > 正文

冬季产妇怎样科学坐月子

2012-12-12 19:32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冬天马上就要来了,那么冬天生孩子的女人要怎样坐好月子呢?冬季产妇怎样科学坐月子呢?

  现代女性要不要坐月子?接受现代教育的年轻人尽管对传统的坐月子开始持批评态度,主张摒弃沿袭下来的月子习俗,像西方人一样洒脱。可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又有些踌躇,怕落下月子病。东西方女性的体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女性产后的生活方式。

  坐月子不能废弃,但应该提倡科学坐月子。道理很简单,新妈妈十月怀胎;身体各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子宫肌细胞增殖、变长,重量增加20倍,容量增加1000倍。心脏负担增大,膈肌逐渐上升,使心脏发生移位。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肺通气量增加40%,鼻、口因、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胎儿娩出后,上述变化的恢复取决于新妈妈在坐月子时的调养保健。若养护得当,则恢复较快,反之恢复较慢,甚至患上产后疾病。冬季坐月子显得尤为重要。

  月子中怎样穿戴?

  北方冬季天气寒冷,室内有很好的取暖设施,尽管室外寒风凛凛,室内去口温暖如春。南方气候温和,室内外温差不是很大,室内温度可能比北方还低。

  按照不同室温标准选择厚薄适宜的衣服,尽量选择内衣外穿的款式或家居服。室温在12°C以下,穿薄棉衣厚毛裤。室温在12~15°C,穿厚毛衣薄毛裤。室温在15~18°C,穿薄毛衣棉质单裤。室温在1 8~22°C,穿薄羊毛衫棉质单裤。室温在22~24°C,穿棉质单衣裤。不要让室温超过24°C。

  不要穿过紧的衣服,以免影响乳房血液循环和乳腺管的通畅,引发乳腺炎。产后出汗多,应该穿吸水性好的纯棉质地的内衣。外衣也要柔软,散热性好。

  选择母乳喂养的新妈妈,乳汁常常沾湿衣服,产后最初几天血性恶露比较多,常污染内裤,所以,内衣裤应每天换洗,以防感染。

  鞋子

  多数人认为鞋子对新妈妈不重要,坐月子期间大多不出门,只是在家走走,穿双拖鞋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坐月子期间穿鞋更应该科学。如果到卫生间或短时下床,要穿双柔软的棉拖鞋(应该是带脚后跟),毕竟是冬季,如果脚受凉,会引发产后足跟或腹部不适,甚至出现腹泻。如果为了活动,目口使在室内,也应该穿柔软的运动鞋或休闲鞋,而不要穿着拖鞋。建议不穿高跟鞋,并不意味着孕妈妈要穿一点鞋眼都没有的平底鞋,穿2.5厘米左右的比较合适。鞋底要柔软。

  月子中怎样梳洗?

  沐浴的学问

  冬天宜在产后1周洗浴。冬季洗澡应注意防寒。浴室温度宜在20~22°C,水温在37°C左右。浴室不要太封闭,不能让新妈妈大汗淋漓,以免头晕、恶心。

  不要空腹洗浴,但也不能饱食后马上洗浴。沐浴后要及时用暖风吹干头发。全身用浴巾裹严实。不要马上睡觉,应喝一杯热水,吃些东西,等身体干爽后再睡。不要坐浴。

  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即可。如果是会阴切口、剖宫等异常分娩,需待创口愈合后。如果分娩过程不顺利,出血过多,或平时体质较差,不宜勉强过早淋浴,可改为擦浴。

  月子中怎么喂奶?

  冬季妈妈穿的较多,母乳喂养的妈妈每天要多次露出乳房,最好穿开身的衣服,以免胸腹部受凉。国外有漂亮的哺乳衣,我国有些大商场也有,可以选择。胸罩选用哺乳胸罩。

  宝宝夜间也需要喂奶,妈妈如果每次都穿脱衣服,很是麻烦,所以妈妈索性穿衬衣或披着被子喂奶,那样很容易使肩关节受凉。有的新妈妈“坐月子”后,受凉导致肩关节疼痛,严重的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不能梳头,也不敢侧身睡觉。所以,冬季坐月子的新妈妈一定要注意。如果为了省事,干脆穿着衣服睡觉是不科学的,穿着衣服睡觉影响解除疲劳,对新妈妈康复不利。

  妈妈体内要有足够的水分来制造奶水,所以每天至少要喝1200~ 1600毫升水。

  新妈妈应该这样喂奶

  刚开始喂奶的新妈妈,往往累得一身汗,胳膊酸了,脖子僵了,可宝宝还因不能舒服地吃奶而哭闹。这是喂奶姿势不正确导致的。

  正确的喂奶姿势是: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妈妈用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妈妈的肘部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宝宝的上身躺在妈妈的前臂上,这是宝宝吃奶最舒服的姿势。

  有的妈妈恰恰相反,宝宝越是衔不住乳头,妈妈越是把宝宝的头部往乳房上靠,结果宝宝鼻子被堵住了,不能出气,就无法吃奶。一定要让宝宝仰着头吃(就是让宝宝下颌贴乳房,前额和鼻子尽量远离乳房),这样宝宝食道伸直了,不但容易吸吮,也有利于呼吸,还有利于牙齿的发育。

  月子中怎么运动?

  就我国的习俗和国人体质,冬季不提倡新妈妈到室夕卜活动,但一定要经常在室内运动。

  健康的新妈妈产后6—8小时可以坐起来,12小时可坐起进餐,下床排便。产后第一次下床如厕或走动时,要有人陪伴,以防因体虚而晕倒。24小时后可站起来为婴儿换尿布,产后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动。起床的第一天早晚各在床边坐半小时,第二天在室内走走,每天2—3次,每天半小时。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

  早下床活动,有利于子宫恢复,便于恶露排出,减少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使膀胱和排尿功能尽快恢复,避免泌尿系统感染;还能加快胃肠蠕动恢复增进食欲,减少便秘;促进盆底肌肉筋膜紧张度的恢复,防止子宫脱垂发生。

  月子中怎样休息?

  冬季是口乎吸道感染的好发季节,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多接触外来人员。

  宝宝虽然在母体中获得了免疫能力,但刚刚离开妈妈子宫保护的宝宝抵抗力是有限的,成人呼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成为宝宝的致病菌,使宝宝患呼吸道感染。

  新妈妈分娩后,身体器官需要复原,产后子宫韧带松弛,极易移位,产后阴道分泌物中有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粘液,局部抵抗力比较低,如不注意休息,会导致感染。

  休息不好,乳汁分泌就减少,会给母乳喂养带来困难,并易导致新妈妈出现焦虑、疲倦、精神抑郁。要礼貌地拒绝探视,不要打乱进餐、睡眠规律,做丈夫的更要学会保护妻子和孩子,相信这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有些职业女性,平时工作和家务十分紧张,很少有空余的时间,就在产前准备下大量的书籍,想充分利用产假这难得的休息时间看看书。看书需要长时间目丁着书本,很少变换姿势,会使眼睛过于疲劳,出现看书眼痛的毛病,也影响颈项、腰背部肌肉的恢复和休息,所以新妈妈在产褥早期不宜多看书。

  月子中怎样睡觉?

  冬季新妈妈是否可以睡在电热毯上呢?不使用为好,一来不安全,二来使用电热毯容易导致新妈妈感冒。

  为防子宫向一侧或向后倾,躺卧时需经常变换体位,即仰卧与侧卧交替。从产后第 2天开始俯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产后两周可取胸膝臣卜位,利于子宫复位并防止子宫后倾。

  每天保证8~9小时的睡眠,有助于子宫复位,并可促进食欲,避免排便困难。

  母乳喂养的妈妈睡眠应与婴儿同步,宝宝睡妈妈就睡。

标签阅读:
坐月子
冬季
方法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