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谨防冰箱病 守护宝宝健康从这几点做起

热门文章排行榜 >>2016-05-13 15:11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进入夏季,很多食物需要用冰箱储存的更多了,但是要注意,冰箱中的食物储存要有技巧,谨防冰箱病。尤其是对于小宝宝们来说,家长们更是需要注意。那么该如何预防宝宝患上冰箱病呢?

  天气炎热,不少家长喜欢给宝宝吃冷藏过的食物或喝冰镇饮料来消暑。小编提醒,宝宝肠胃功能较弱,过多地食用冷饮或过冷食物容易造成他们的胃黏膜损伤,还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可能导致宝宝患上“冰箱病”。

夏日谨防冰箱病 冰箱病 冰箱病预防

  ■警惕4种“冰箱病”

  1.“冰箱病”之头痛

  如果宝宝食用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而且是快速进食,就会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2.“冰箱病”之肺炎

  冰箱如果不经常清洗,在冷冻机的排气口和蒸发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这些真菌随尘埃散布至空气中。孩子和过敏性体质者吸入这种带菌空气后,极有可能出现咳嗽、胸痛、发热、胸闷和气喘等症状。

  3.“冰箱病”之胃炎

  宝宝若多吃冰箱内的冷食物,胃肠在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会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停止分泌,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和呕吐等症状。

  4.“冰箱病”之肠炎

  这种情况较普遍,也是宝宝常见的腹泻原因,这是因为有些嗜冷菌、霉菌在低温下仍会大量繁殖,随着未被加热的食品进入结肠后,会引起炎症,导致腹痛、腹泻和呕吐。

  ■如何预防冰箱病

  预防宝宝患上“冰箱病”,推荐以下六招。

  1.冰箱内生熟食品分开放,防止交叉污染。

  2.冰箱内取出的食品放一放再吃,以减轻其对肠胃刺激。

  3.食物存放冰箱的时间,肉类食品冷藏一般不宜超过2天,瓜果蔬菜类不宜超过5天。

  4.冰箱要定期消毒。冰箱内温度低会杀死一些细菌,但不等于能完全杀菌,要定期清洗,尤其是排气口和蒸发器。

  5.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不要仅仅用微波炉微热就食用。

  6.尽量避免解冻后二次冷冻。反复解冻的荤食会加剧细菌滋生,影响身体健康

  7、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要储存在冰箱内。

  8、冰箱内存放的食物不宜过满、过紧,要留有空隙,以利于冷空气对流,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缩短开箱时间。

  9、鱼肉类生制品应保存在冷冻室内。需要保存在低温下但又不需冻结的食品如熟鱼、肉类,应放置在冷藏室上层处,蔬菜和水果直放置在箱内下层,其他熟制品等应放于冰箱的中层,各种罐装食品可分别放在箱门的各个搁架上。

(责任编辑:江慧)

相关文章推荐

夏季女性要杜绝三种行为 不然损伤阳气

官方辟谣海鲜带毒 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

在密集场所空调这么用才安全 空调的正确使用方式

沈阳中亚白癜风医院

沈阳中亚白癜风医院

未知

电话:400-9911-090

成都白癜风专科医院

成都白癜风专科医院

二级医院

电话:400-005-7879

成都银康银屑病医院

成都银康银屑病医院

二级医院

电话:400-1881-130

西安仁爱白癜风医院

西安仁爱白癜风医院

未知

电话:400-602-9688

北京卫人中医医院

北京卫人中医医院

未评级

电话:010-87861678

  • 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

  • 皮肤起小红点有点痒

    予以抗过敏对症处理:口服左西替利嗪片及泼尼松片;外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 口腔尖锐湿疣是不是

    依据图片,不能够判断为尖锐湿疣。加强口腔黏膜的清洁护理,康复新液含漱。

  • 左侧髋关节脱位

    这种疾病是先天性的发育问题引起的,这种髋关节座位是需要及时的进行复位,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

  • 龟头有几个红点,可以看一下

    进一步去生殖科科进一步做好定期复查即可,平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积极复查对比积极治疗并发症。

  • 可能患有抑郁症

    目前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的心理科或者精神科就诊,通过心理疏导以及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 可能患有抑郁症

    进一步做好日常调理处理,减少精神的刺激,必要时口服抗抑郁药物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即可。

  • 可能患有抑郁症

    老师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这样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平时也应该积极的预防,特别是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参加户外运动。

  • 用没消毒的乳头凹陷矫正器会传染什么吗

    乳头内陷需要用乳头内陷纠正器进一步纠正,不过可能恢复比较慢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即可。

养生十万个为什么
扫一扫关注我的热心医生

快速免费咨询医生

网站地图|推广合作|网站简介|联系我们|招聘|免责声明|给99健康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