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常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以4~10个月的婴儿最多见。肠套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且男女比例为3:1或4:1,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
如果宝宝不明原因地哭闹,出现呕吐症状,大便呈现暗红色果酱状,或是一向活泼好动却忽然表现得比较安静,精神不振,表示宝宝肚子一阵阵地疼,在休息之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呕吐和哭闹反而加重,父母要立即带宝宝到医院治疗,因为宝宝有可能患了肠套叠。肠套叠就是前段肠子套入后段肠子的管腔中,形成肠阻塞,因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在2个月~2岁为肠套叠高发年龄段,一定要多加注意。如在宝宝发病24~48小时以内被及时送往医院正确诊治,愈后情况就会相当良好。
1.阵发性腹痛:宝宝哭闹3~5分钟,间歇10~15分钟,疼痛时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手足悸动、出汗。
2.呕吐:开始时呕吐物主要为乳汁、乳块等胃内容物,以后的呕吐可能带有黄绿色的胆汁,1~2日后呕吐物就可能带有臭味。
3.血便:多见于病后6~12小时,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没有臭味。
4.腹部肿块:多数可在右上腹或腹部中间摸到肿块,呈腊肠状,光滑不太硬,可稍微活动,有压痛。
但是,宝宝肠套叠发病时,典型的四大症状都有的并不多。因此,如果发现宝宝哭吵时有双膝蜷曲、双手按抓腹部的情况,就应及时就诊。
婴儿急性肠套叠的病因可能与下面情况有关:
饮食变化:肠套叠的发病高峰期,就是宝宝4~10个月的时候,因为此时正是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或者增加奶量的时期。宝宝肠道还比较脆弱,不能很快适应饮食变化带来的刺激,这样是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成为诱发肠套叠的一个原因。
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有关数据显示,新生宝宝回肠和盲肠的直径比为1:1.43,而成年之后,回肠和盲肠的直径比为1:2.5,这个数据显示回肠和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宝宝在婴儿时期,回盲部游动性很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也较长,宝宝90%的回肠瓣,大约1厘米以上都会呈唇样凸入盲肠,这个区域的淋巴组织也极为丰富,一旦经受到炎症或者食物的刺激之后很容易出现充血、水肿、肠蠕动导致盲瓣向前推移,牵拉肠管而出现肠套叠的情况。
病毒因素:目前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一些病毒诸如肠道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发宝宝肠套叠。
肠痉挛:由于宝宝肠道的脆弱性,一些食物或者是炎症病毒等都可能会刺激到肠道而引发痉挛,肠痉挛会使肠蠕动功能紊乱甚至是逆蠕动,这就非常容易引发肠套叠。
自主神经失调:也有人提出宝宝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也是引发肠套叠的一个原因。
遗传因素:曾经有过肠套叠经历的爸爸妈妈们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宝宝,在临床上发现肠套叠是有家族发病史的。因此了解好自己的家族疾病史,也是可以很好预防和控制宝宝一些疾病的方法。
宝宝患了肠套叠,没有办法在家中处理。作为爸爸妈妈,最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果早期就诊,95%以上的患儿可经结肠充气或钡剂落肠治愈,方法简便,效果显著,患儿也无痛苦;如果超过48小时以上,患儿出现发烧、脸色不好、脉搏细弱等危重症状时,就必须采用手术治疗了。
妈妈也需要注意,在没有明确病因之前,千万不可轻易使用止痛药,以免引起医生的误诊。肠套叠治愈后,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要给宝宝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进食的时候也要定时定量,可以给宝宝少吃多餐。要给宝宝腹部保暖,保护腹部不要受到寒冻。
中医的观点认为,肠套叠引起腹部剧痛的原因是血络瘀滞,气机运行失常。治疗后可以进行一些中医调气和血治疗,以防止复发。平时可以经常按摩宝宝的腹部,具体方法是:让宝宝仰卧,妈妈搓热手心,将手放置在宝宝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5分钟左右,在将掌心对准宝宝脐部做腹部振颤按摩1分钟左右。经常这样按摩,还可以促进宝宝消化,强健宝宝的胃肠功能。
父母在平时对宝宝的喂养中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让宝宝过于饥饿或者过于饱腹。添加辅食品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父母平时要多关注气候的变化,随时为宝宝增减衣服。妈妈更不能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对于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宝宝,如遇一些不良因素刺激,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如果出现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时,应立刻送往医院,千万不可大意。